短剧都开始带货了,这个风口流量好踩嘛?
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纷纷推出短剧内容,通过定制、合作等方式丰富平台内容,以吸引用户、提升用户粘性和忠诚度,同时带动商品销售。短剧已成为电商内容战略的关键部分。
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这些电商大佬们,现在都盯上了短剧这块香饽饽。
淘宝动作最快,在自家App的“直播”区下面加了个“剧场”,里面全是他们自己的短剧;拼多多也跟上了,今年4月在“多多视频”里加了个“短剧”区,和直播一样显眼;京东也没闲着,在首页的“逛”区偷偷摸摸地推荐起了短剧。
简单来说,就是这些电商巨头都在自己的平台上给短剧腾出了个好位置,想用这种新鲜的形式吸引用户,让大家在购物的空闲,也能看看剧,享受一下。
一眼就能看出来,短剧这种新鲜的形式,在电商平台里越来越受重视了。
原因就是现在这些电商大佬们,像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,都遇到了用户增长慢下来的问题。他们开始搞短剧,让自己的平台内容更丰富,这样用户就能在平台上多待一会儿,看剧的同时,可能就顺手买点东西。
现在,这些平台都在短剧这个新领域里暗暗较劲,希望能找到新的增长点,让自己的生意更上一层楼。
电商巨头定制短剧
淘宝、京东和拼多多虽然都在短剧上有所动作,但各自的策略和方法各有千秋。
淘宝在这短剧领域里算是下了血本,投入最多,也最看重这块。它现在的布局看起来相当专业,可以说是跑在了京东和拼多多前头。
淘宝的“剧场”搞得挺像那么回事,有点像视频网站的短剧专区。它还分了好几个类别,比如全网热门短剧、淘宝独有的短剧、专门给女生看的甜蜜剧、还有给男生看的爽快剧。这样一来,不管是谁,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想看的短剧。
去年年尾,淘宝的大东家阿里巴巴集团把淘宝直播和逛逛两个部门合并了,搞了个新部门叫内容电商事业部。这个部门由程道放来带队,他当时是淘宝内容电商的总经理。
到了今年4月,淘宝逛逛和淘宝短剧一起搞了个大动作,推出了“百亿淘剧计划”。这个计划是下了血本的,拿出了上千万的现金和百亿级别的流量来支持短剧制作,单个项目的投资最高能达到500万。
淘宝这么砸钱,玩的是品牌定制剧的套路。基本上,淘宝会找品牌商家合作,按照品牌的需求和营销策略,给它们量身打造一部短剧。剧里会植入品牌的链接,用户看剧的时候,想买东西,点一下链接就能直接加购。
说白了,这些看似普通的短剧,其实就是品牌的广告。举个例子,比如珀莱雅冠名的《打工吧!BOSS》,剧情是打工人和老板互换了身体,最后霸道总裁爱上了女主角。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,珀莱雅的产品会反复出现,观众看剧的同时,可以直接点击屏幕下方的链接,买剧里出现的同款产品。
京东在短剧这块的玩法和淘宝有点类似,主要是用短剧来做品牌宣传和带货。
像珀莱雅、韩束、C咖这些品牌都在京东上发布了自己的短剧,剧里巧妙地展示了品牌的标志和产品,而且页面下面还配上了商品链接和直播链接,方便用户直接购买或者看直播。
不过,京东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地方来放这些短剧,它们会和其他内容混在一起,通过信息流推荐给用户。
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功能,就是淘宝和京东都在短剧里加入了“搜图”这个工具。用户在看短剧的时候,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,比如女主角穿的衣服或者戴的饰品,可以直接用这个功能搜同款,这样平台就能顺便推销其他的产品了。
这种短剧模式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,它在带货上特别有效。比如,有报道说2023年淘宝在双十一搞了12部和品牌合作的定制短剧,这些剧的观众后来买东西的比例最高能达到30%,这转化率算是相当高的。
但这种模式也有它的问题,就是广告味太浓。可能是因为这个,淘宝和京东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那种特别火、大家都知道的爆款短剧。如果和抖音、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比起来,它们在内容上还是有些差距的。
毕竟,观众看短剧,除了想买东西,也还是想被故事吸引,得到点娱乐或者放松。所以,这些电商平台要想在短剧上做得更好,可能还得在内容上下点功夫,找到既能宣传商品,又能吸引观众的平衡点。
拼多多短剧:注重用户体验
在淘宝、京东的衬托下,拼多多的打法看上去就简单多了。
在多多视频里,有个短剧的信息流,点右上角有个短剧热门榜单,甭管是豪门霸总、都市甜宠还是龙王赘婿,都能找到对应的内容。
这些短剧不是专门为品牌定制的,而是普通的短剧,更接近于娱乐内容。
拼多多在这方面的策略是和一些专门制作短剧的MCN机构合作,引进他们的短剧,很多都是已经放过一轮的剧。拼多多也推出了自己的扶持计划,根据短剧的播放量给制作方奖励,播放量少的给的少,播放量多的给的多,最高能达到60万。
在拼多多上看这些短剧是免费的,感觉就像是在购物App里加了个看剧的功能。
拼多多的这种方式商业味道没那么浓,短剧里没有直接的商品链接,也没有“搜图”找同款的功能,而是把一些商品信息掺和在短剧的推荐里。
用户在拼多多上如果连续看个5-8集短剧,就会碰到一条根据你喜好推荐的商品短视频,如果不想买东西,直接划过去就行,不用非得看。这种方式更自然,不会让用户觉得被强迫购物。
发力内容,补足缺口
几大电商巨头纷纷开始拥抱短剧,这背后其实是对流量的焦虑。
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取,整个电商行业赚钱的速度也慢了下来,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。现在要拉来一个新用户,成本比以前高多了。所以,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这些大平台都在调整自己的策略,不再只是想着扩大规模,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挖掘现有用户的价值。
这些电商巨头们在价格、服务、产品上都在较劲,想尽各种办法,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留住用户。
和抖音、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相比,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主要还是用来购物的,用户上来就是买东西的,目的很明确,效率也很高。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,就是用户在上面停留的时间不够长。现在,这些平台都在想办法,怎么让用户更愿意花时间在平台上,重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这成了他们布局的重点。
短剧已经成为电商内容战略中的关键部分。
短剧背后的商业价值是明摆着的。对品牌商家而言,这是另一个让商品露脸、提升销量的良机;对电商平台来说,短剧不仅能增强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流量的担忧。
而且,相比起直播带货,短剧的成本可能更低。想想那些大牌主播的直播间,光是坑位费、抽成和佣金这些费用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现在,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短剧已经变成了他们新的竞技场。大家都在想办法通过短剧来吸引和留住用户,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短剧来带动销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