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之我见》
翁一水 (中国)
摘要:
本文从创作者和行业参与者双重身份出发,详尽回顾中国微短剧的发展历程,剖析其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演进的产业逻辑与创作实践。界定了“微短剧”与“短剧”的时长边界,并指出微短剧作为适配移动端传播的视听内容,具有高频更新、快节奏讲述、竖屏视觉语言等特点,满足了当代观众的碎片化观看需求,促进了内容供给的爆发性增长。文中特别强调了文学剧本始终是微短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。指出早期市场容忍剧情跳跃、对白冗长、逻辑薄弱,但随着竞争加剧和审美门槛提升,只有在结构节奏、情节反转、人物性格、对白密度等方面全面优化的剧本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优质剧本不仅是获取平台合作与资金支持的前提,更是能否实现长线传播、打造爆款的关键。此外,作者也分析了微短剧向海外输出的多种路径,并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。
一、微短剧的定义
尽管官方(中国国家广电总局)把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20分钟(不含)、具有连续性、故事性的网络视听视频定义为微短剧,但我们影视业界同仁普遍认为“微短剧”是单集时长少于5分钟(不含);每集时长5分钟-20分钟称为“短剧”,把“微短剧”和“短剧”的概念区分开来。
微短剧在不同网络视频平台会体现出不同的长度,尽显其灵活多变的特质。如在短视频网络平台,单集时长多为1-3分钟;在手机小程序平台上单集时长多为1-2分钟(一般不超过2分钟/集);这些都是竖屏剧,适合广大手机用户观看。而单集3-5分钟的微短剧一般会在长视频平台播出,这就既可拍竖屏,也可拍横屏。
微短剧的总集数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。一般来说,1-3分钟/集的微短剧,其总集数会在60集-80集-100集-120集之间,如果该剧火爆大卖,就会有续集或者如美剧、韩剧、日剧般有第二季、第三季。而3-5分钟/集的微短剧一般来说会以一剧多季的形式出现,其总集数更不固定,只要由制作团队和视制作成本所决定:可以有8集-9集-10集-11集-12集-16集-24集-36集-48集-60集-80集-100集等。在制作团队自认为第一季微短剧推出市场后,如果没有大火或者回收成本,一般就不会再接着做第二季,这是制片方及时止损、灵活自如的方法。
二、微短剧的诞生与野蛮生长期
认真追溯起来,可以说微短剧是衍生于栏目剧、情景短剧、微电影;也可以说微短剧产自于栏目剧、情景短剧、微电影的混合体和衍生产品。
约2008年左右,微短剧诞生于网络并开始野蛮生长,得益于“人手一部手机”,所以当时并没有公司及个人会把微短剧拍成横屏,全部都是拍竖屏,主要是为了手机用户观看,以致后来浙江横店都变成“竖店”。甚至国内多地都陆续开始建设小型影视基地“竖店”。微短剧以非常简单粗暴野蛮的生长形式,在短短几年时间内,迅猛占据国内影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,把长剧市场挤压得几乎窒息,且毫无还手之力。究其原因,除了手机普及、网络平台流行之外;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微短剧不需要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,只需要由网络平台备案,只要取得所谓的网络平台备案号就可以上线播出。这就大大缩短投资拍摄制作上线回报的周期,打破一贯以来业界默认且官方严控的市场规则。如此一来,就把各方面的资方都吸引过来,各行各业纷纷下场投入拍制微短剧。这情景比当年煤老板投资电视剧电影还要火。市场上有许多资本直接搭起草台班子就开搞,以致微短剧市场莨莠不齐,完全变成大杂烩,彻底体现出大染缸的本色。因为脱离官方控制,所以擦边球、色情暴力虐待、低俗不堪、三观不正等微短剧如雨后春笋,搞得乌烟瘴气,影响社会风气,对青少年造成极大不良影响。
三、微短剧规范发展蓬勃期
在2020年8月,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作品分类,但还没有正式出台具体监管措施。
在此期间,我一个导演朋友去跟某科技公司谈其试水之作,但一直谈不拢。从未做过影视的该公司买了一本古装小说版权,但拍古装剧成本过高,在犹豫观望。我到该公司见到老板后,提出把小说的古代故事,用当下的爱情婚姻影射并附带出古代故事,而且投入成本非常低,只需几十万。该公司老板在听我说不到十分钟就马上拍板让我回家写合同。原因实际上是投入成本打动该公司老板,一个是拍制古装剧(30集,45分钟/集,投入制作成本至少要几千万);我提出微短剧概念,成本只需几十万。老板当然是选择微短剧了。而当时微短剧已经开始有火起来的迹象。于是,我被逼用20天写出60集剧本(该公司老板着急开机上线,开始还让我用5天写出60集剧本),因为等同于命题作文,各方面被卡得死死的,没有太多发挥余地,我自己也并不满意剧本,但该公司急于上马,从筹拍到开机后,正式拍摄周期只有20天,后期制作完成后直接上线。上线后再引流到自家的粉丝群里,实现收益最大化。现阶段这种方法已被网络平台规范化,根本不可能存在。该剧成本是回收了,但表现平平,完全淹没在偌大的市场里。从这时起我开始接触并实操和研究微短剧。
2022年12月,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,加强网络微短剧准入备案、规划引导、内容审核等十个方面的管理举措。至此,微短剧的定义、分界、规划,完整且清晰地摆在我们影视业界面前。影视业界开始自我规范、自我约束,微短剧市场开始被整顿,从野蛮生长期走向规范化发展。也从此时起,微短剧彻底爆发,由最初的大部头公司魔改网络小说而成的微短剧向海外输出,很快发展到大量微短剧源源不断持续向海外发行播放,以致微短剧在tiktok等海外网络平台持续爆火。
国内微短剧海外输出,一般来说有几种合作方式。一是剧本输出(卖版权),外国直接翻译成英文或本国语言,用本土演员翻拍上线;二是国内拍制版直接售卖海外版权,或共同发行共同分账收益。现阶段也有外国影视团队直接入驻中国某城市,把废旧工厂仓库等改建小型外国风情影视基地,直接聘用外国演员上马开拍制作,全剧成片回流到外国播放。
自接触微短剧后,我被邀请从专业影视编剧介入到微短剧制作发行全链条里。深入其中,才发现爆火微短剧的成功自然有“道”。从剧本到立项备案,再到筹拍开机,接着拍摄制作,到后期,再到发行上线,个中滋味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我”。就按官方实施分类分层审核的政策来说,制作成本在30万元(单元:人民币,下同)以下(不含)的微短剧,只需要在网络平台自审出备案号即可上线;制作成本在30-100万(不含)就需要在广电局审批立项备案(先是以有许可证的公司为载体向省局报批,通过后再递到广电总局审批,确定可拍才准予出备案号,可以开始拍制;成片还需审核通过才可发行上线);100万元以上的微短剧,更是审核严格,规入重点微短剧类别进行严格审查备案。以30万元以下只需网络平台自审的微短剧项目来说,虽说是平台自审,但如有越界剧情或画面,就有快速下架的可能,一旦下架将颗粒无收;而有些网络平台在现阶段,对于自查不太上心,反向推给官方,害怕承担连带责任;甚至有网络平台与制片方签订合同时明文规定,相关责任需制片方承担,平台只负责播出,责任与平台无关。这些还只是前期阶段,后面的筹拍、拍制、后期、宣发、上线、分账回收等等,每一个阶段如操作不当就会“一子错,满盘皆落索”。我们会在剧本定稿、立项备案后,就与平台经评估再签定拍制合作、全剧独播或全网联播的协议,保证生产销售回收全链条完整闭环,不出任何差错。
四、微短剧的特点与成功基本因素
微短剧具有“短少快”的特点,其商业模式不外乎是用户付费、广告植入、广告分成、平台分账等万变不离其宗。当然,品牌方定制剧和文旅定制剧等可以除外。
“短”,就是微短剧的周期较短,完全可以在6个月内就可以实现制作成本回收。而院线电影从剧本、备案、筹拍、拍制、后期、宣发、上影、回收,两三年正常,拖个五年十年的也不少。电视剧的周期也很长,一年是非常少见,两三年是正常的,三五年是非常普遍的,而且其中不可控的因素较多;网剧的周期和电视剧差不多,而短剧的周期相比于网剧会短一些;网大(网络大电影)的周期虽然相较于院线电影来说大为缩短,但制作上线回收两三年是正常现象。
微短剧所以爆火,并不仅仅是适合市场,也不全是观众的观剧习惯所造成的,更不说说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受“快餐文化”的侵蚀等,而是众多因素集合在一起混合形成的结果。
“少”,就是微短剧的制作成本投入及发行(宣发)成本相对较少。按微短剧的体量,制作成本对比于电影电视剧,完全不是一个级别。微短剧“野蛮生长”初期,制作成本可以是很低,有公司团体个人甚至用手机就能拍制出微短剧。经过官方规范后,现在微短剧正走向更高级、更精细、更精良、制作成本更高。现在有公司的微短剧制作成本已经去到500万以上。
微短剧的宣发成本对比起电影电视剧,显然更少。在网络平台发展初期,根本不需要投流成本,有网络平台为吸引用户而主动给出流量,以及各种奖励。这种情况多体现在一些手机小程序(APP)平台上。一些资本将目光投向建设手机小程序(APP)平台,吸引影视制作方入驻。因此形成手机小程序(APP)平台多如牛毛,但真正有影响力不外乎几家,如“红果短剧”等。现在网络平台“店大欺客”,绝大部分微短剧都需要投流。
投流,就是大洒金钱来付量购买流量,以达到宣传发行的目的。投流成本也是微短剧成本中最不可控的主要因素。但微短剧投流的成本,还只是院线电影、电视剧、网剧等宣发成本的九牛一毛。
“快”,就是制作快、回收快、节奏快。不光是微短剧本身的叙事风格、节奏非常快,而且团队(公司)运作速度也是相当快。所以,大部头影视公司下场后,本着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”的原则,可以同时开拍几部微短剧。据我所知,有某大公司同时投资10部长度不一的微短剧,如果其中一部大爆,整个投入就能保本;如果有一部大爆,两到三部小爆,基本上就小赚;如果有两部爆款,两到三部小爆,基本就是大赚。这也导致一些资本开始复制这种投资模式。该集团公司成立微短剧部,(我就曾被某集团邀请做首席顾问,清楚整个运作),然后自组或聘请制作团队(影视公司或工作室)进行分包。在剧本确定后、筹拍前,会和网络平台达成独家或全网联播的合作协议,妥妥地开干、开拍。
也有一种可能,网络平台看到影视公司的制作水平和过往作品质量过硬,将自制剧反向聘请该公司承制,版权方是网络平台,制作公司只赚取一些制作费用。还有一种可能,影视公司在把剧本、制作团队(编导演等主创)、演员、制片计划(包括但不限于预算、宣发、回收等)给到网络平台后,网络平台经过评估觉得该微短剧会大火或者小爆,就会主动加入,共同投资、版权共享。
五、微短剧文学剧本的核心价值
另外还可能,网络平台会寻找一些资深的导演或新秀导演,将网络小说的版权买下,然后共同投入制作。我一个导演朋友拍电视剧拿了奖,平台就找到他,他以工作室为载体与平台合作,投拍80集的微短剧并且上线,结果惨败。当初我看过该网络小说,评估过该剧本,苦劝该导演朋友不要投入,如真要投入就必须改剧本,但朋友以为有平台支撑,还因预算超支而没有改剧本费用,结果一塌糊涂。我认为选择题材很重要,但选择了题材就要做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专”,这最成功最基本的原因之一。
行文至此,爆款微短剧的成功之道,首要条件还是剧本。微短剧诞生及发展当初,剧本可以很烂,其逻辑性、连贯性等弱化到无的地步,情节太过跳跃(只能靠观众脑补其中部分),但架不住其非常明显的特点:节奏快、强反转(每集都有一个大小的反转)、表演夸张(浮夸)、对白啰嗦但矛盾冲突集中且较为激烈,能引起观众共情;一字以括之“爽”!
而往往不跟风,开辟新的题材“吃螃蟹”的微短剧,在制作精良的前提下,可取得相当瞩目的成绩,不大爆也会小火一把。加强剧本的故事逻辑性合理性和人物情节的连贯性,突出人物性格,对白精简而不废话,在快节奏下合理矛盾冲突,这是微短剧爆款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有好的剧本,才能与网络平台商谈如何合作制作、如何发行、如何分账、分账期限、分账方式等等。
另外就是团队制作(包括导演、制片、拍摄、制作、后期、演员表演、摄灯美服化道等)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。现阶段已有电影级专业导演及摄灯美等人下场拍微短剧了。
微短剧发展到今天,已经是“红遍天下”。现在多地官方还提出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,就是把微短剧和文旅深度绑架,把文旅元素巧妙嵌入到微短剧的剧情当中。而官方对制作公司有场景、食宿、交通甚至扶持资金等实际性支持,这也成为微短剧开拓生存的重要方法之一。但从目前市场来看,真正大火且能带动当地文旅的微短剧依然屈指可数。在我看来,还是回归到微短剧本身;在结合文旅的选题里,如何把剧本的质量提高、加强矛盾冲突、刻画人物、高明融入文旅到剧情里而不违和;如何以专业且高水平的制作团队来承制;如何与网络平台、地方政府加强宣发合作等等,都需要周详周密的规划和紧密配合。
另外,我认为现今相当部分微短剧过分夸大、放大某些冲突(如婆媳关系、上司下属关系、男女关系等),过分表现社会撕裂、阶层对立,过分扭曲三观,制造社会矛盾,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,这些都不是好事。真正经典的影视作品,还是要三观正确,带给观众正面、积极、阳光、健康的信息,传播正能量。
结语:
微短剧作为新时代内容生产的一种独特形式,既是传播技术变革的产物,也是叙事艺术与商业逻辑博弈的结果。从“草莽突围”到“规矩立身”,其发展呼唤更高质量的内容支撑与更成熟的产业机制。归根结底,唯有扎实的剧本创作与专业的工业流程,才能推动微短剧真正走向可持续、高质量、国际化的发展之路。本文愿为行业发展提供一线观察的实证经验,也期待与同仁共同推动微短剧朝向健康繁荣的未来迈进。
作者简介:
翁一水,编剧,作家。广东省作协会员、省影协会员。世界微短剧研究会研究员。出版小说《挣扎》、《死亡之旅》等。电影剧本《挣扎》在《中国作家》杂志全篇发表。曾任广东电视珠江台《夜倾情》剧本编审兼首席编剧。编剧作品有:30集电视剧《荣光岁月》、24集网剧《六指王》;电影《意味深长》、《无妄之灾》、《拳道》、《西施新传》(联合编剧);微短剧60集《绿珠奇缘》、24集《双头凤之重生》、60集《不凡的你》,60集《曼珠沙华》。